/usr/local/bin/memcached: error while loading shared libraries: libevent-1.4.so.2: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Month: September 2008
利用memcached java client一个简单的应用
利用memcached java client一个简单的应用
1.memcached java client一个实现的下载地址
http://www.whalin.com/memcached/#download
2. 利用memcached java client 一个简单的应用
- package com.danga.MemCached.test;
-
- import java.util.Date;
-
- import com.danga.MemCached.MemCachedClient;
- import com.danga.MemCached.SockIOPool;
-
-
- public class Test {
- protected static MemCachedClient mcc = new MemCachedClient();
-
- static {
- String[] servers ={“192.168.40.4:12000”};
-
- Integer[] weights = { 3 };
-
- //创建一个实例对象SockIOPool
- SockIOPool pool = SockIOPool.getInstance();
-
- // set the servers and the weights
- //设置Memcached Server
- pool.setServers( servers );
- pool.setWeights( weights );
-
- // set some basic pool settings
- // 5 initial, 5 min, and 250 max conns
- // and set the max idle time for a conn
- // to 6 hours
- pool.setInitConn( 5 );
- pool.setMinConn( 5 );
- pool.setMaxConn( 250 );
- pool.setMaxIdle( 1000 * 60 * 60 * 6 );
-
- // set the sleep for the maint thread
- // it will wake up every x seconds and
- // maintain the pool size
- pool.setMaintSleep( 30 );
-
- // Tcp的规则就是在发送一个包之前,本地机器会等待远程主机
- // 对上一次发送的包的确认信息到来;这个方法就可以关闭套接字的缓存,
- // 以至这个包准备好了就发;
- pool.setNagle( false );
- //连接建立后对超时的控制
- pool.setSocketTO( 3000 );
- //连接建立时对超时的控制
- pool.setSocketConnectTO( 0 );
-
- // initialize the connection pool
- //初始化一些值并与MemcachedServer段建立连接
- pool.initialize();
-
-
- // lets set some compression on for the client
- // compress anything larger than 64k
- mcc.setCompressEnable( true );
- mcc.setCompressThreshold( 64 * 1024 );
- }
-
- public static void bulidCache(){
- //set(key,value,Date) ,Date是一个过期时间,如果想让这个过期时间生效的话,这里传递的new Date(long date) 中参数date,需要是个大于或等于1000的值。
- //因为java client的实现源码里是这样实现的 expiry.getTime() / 1000 ,也就是说,如果 小于1000的值,除以1000以后都是0,即永不过期
- mcc.set( “test”, “This is a test String” ,new Date(10000)); //十秒后过期
-
- }
-
- public static void output() {
- //从cache里取值
- String value = (String) mcc.get( “test” );
- System.out.println(value);
- }
-
-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- bulidCache();
- output();
- }
-
- }
运行输出值为:
This is a test String
3.注释掉buildCache();
十秒后运行,输出值为 null
Memcache的使用和协议分析详解(php)
作者:heiyeluren
博客:http://blog.csdn.net/heiyeshuwu
时间:2006-11-12
关键字:PHP Memcache Linux 缓存
Memcache是danga.com的一个项目,最早是为 LiveJournal 服务的,目前全世界不少人使用这个缓存项目来构建自己大负载的网站,来分担数据库的压力。(关于Memcache的更多信息请Google)
Memcache官方网站:http://www.danga.com/memcached
【安装Memcache服务器端】
我目前的平台,服务器是Fedora Core 1(内核:2.4.22),客户端是Windows XP SP2,需要安装的就是服务器的Memcached的守护进程和客户端的PHP扩展php_memcache两个东西。现在我分别来讲。
服务器端主要是安装memcache服务器端,目前的最新版本是 memcached-1.2.0 。
下载:http://www.danga.com/memcached/dist/memcached-1.2.0.tar.gz
另外,Memcache用到了libevent这个库用于Socket的处理,所以还需要安装libevent,libevent的最新版本是libevent-1.2。(如果你的系统已经安装了libevent,可以不用安装)
官网:http://www.monkey.org/~provos/libevent/
下载:http://www.monkey.org/~provos/libevent-1.2.tar.gz
我分别把两个东东下载回来,放到 /tmp 目录下:
# cd /tmp
# wget http://www.danga.com/memcached/dist/memcached-1.2.0.tar.gz
# wget http://www.monkey.org/~provos/libevent-1.2.tar.gz
先安装libevent:
# tar zxvf libevent-1.2.tar.gz
# cd libevent-1.2
# ./configure –prefix=/usr
# make
# make install
然后看看我们的libevent是否安装成功:
# ls -al /usr/lib | grep libevent
lrwxrwxrwx 1 root root 21 11?? 12 17:38 libevent-1.2.so.1 -> libevent-1.2.so.1.0.3
-rwxr-xr-x 1 root root 263546 11?? 12 17:38 libevent-1.2.so.1.0.3
-rw-r–r– 1 root root 454156 11?? 12 17:38 libevent.a
-rwxr-xr-x 1 root root 811 11?? 12 17:38 libevent.la
lrwxrwxrwx 1 root root 21 11?? 12 17:38 libevent.so -> libevent-1.2.so.1.0.3
还不错,都安装上了,再来安装memcache,同时需要安装中指定libevent的安装位置:
# cd /tmp
# tar zxvf memcached-1.2.0.tar.gz
# cd memcached-1.2.0
# ./configure –with-libevent=/usr
# make
# make install
如果中间出现报错,请仔细检查错误信息,按照错误信息来配置或者增加相应的库或者路径。
安装完成后会把memcached放到 /usr/local/bin/memcached ,我们看以下是否安装了:
# ls -al /usr/local/bin/mem*
-rwxr-xr-x 1 root root 137986 11?? 12 17:39 /usr/local/bin/memcached
-rwxr-xr-x 1 root root 140179 11?? 12 17:39 /usr/local/bin/memcached-debug
恩,安装完成了,现在我们看以下memcache的帮助:
# /usr/local/bin/memecached -h
memcached 1.2.0
-p <num> port number to listen on
-s <file> unix socket path to listen on (disables network support)
-l <ip_addr> interface to listen on, default is INDRR_ANY
-d run as a daemon
-r maximize core file limit
-u <username> assume identity of <username> (only when run as root)
-m <num> max memory to use for items in megabytes, default is 64 MB
-M return error on memory exhausted (rather than removing items)
-c <num> max simultaneous connections, default is 1024
-k lock down all paged memory
-v verbose (print errors/warnings while in event loop)
-vv very verbose (also print client commands/reponses)
-h print this help and exit
-i print memcached and libevent license
-b run a managed instanced (mnemonic: buckets)
-P <file> save PID in <file>, only used with -d option
-f <factor> chunk size growth factor, default 1.25
-n <bytes> minimum space allocated for key+value+flags, default 48
参数不算多,我们来启动一个Memcache的服务器端:
# /usr/local/bin/memcached -d -m 10 -u root -l 192.168.0.200 -p 12000 -c 256 -P /tmp/memcached.pid
-d选项是启动一个守护进程,-m是分配给Memcache使用的内存数量,单位是MB,我这里是10MB,-u是运行Memcache的用户,我这里是root,-l是监听的服务器IP地址,如果有多个地址的话,我这里指定了服务器的IP地址192.168.0.200,-p是设置Memcache监听的端口,我这里设置了12000,最好是1024以上的端口,-c选项是最大运行的并发连接数,默认是1024,我这里设置了256,按照你服务器的负载量来设定,-P是设置保存Memcache的pid文件,我这里是保存在 /tmp/memcached.pid,如果要结束Memcache进程,执行:
# kill `cat /tmp/memcached.pid`
也可以启动多个守护进程,不过端口不能重复。
【安装Memcache的PHP扩展】
Memcache就是在服务器监听端口,通过一定的协议交互来写入数据到服务器内存中,或者获取一些值。如果你了解Memcache的交互协议,完全可以自己构建Memcache的客户端,目前网上也有很多构建好的Memcache客户端的PHP Class,可以直接用,不过我这里为了效率,还是决定使用PECL中Memcache的专用扩展,因为毕竟是用C写的,效率比较高,而且安装部署比较方便。
下载PECL中的Memcache,因为我的客户端是Windows XP,所以需要下载dll版,我的PHP版本是PHP 5.1.4,必须下载PHP 5.1专用的扩展。
PECL官网:http://pecl.php.net (For Linux)
http://pecl4win.php.net(For Windows)
扩展下载: http://pecl4win.php.net/download.php/ext/5_1/5.1.2/php_memcache.dll
如果你的PHP是其他版本,请到 http://pecl4win.php.net/ext.php/php_memcache.dll 选择你相应的版本,如果是Linux下的PHP,请到 http://pecl.php.net/package/memcache 选择相应想要下载的版本。
下载完了以后,我把php_memcache.dll 拷贝到 c:\php5\ext 目录下,如果你的扩展目录是在是缺省路径,(就是没有修改过php.ini中的扩展路径) 请拷贝到 c:\windows\ 目录下,如果是Linux平台,请自己编译安装,可以在程序中使用dl()函数加载,或者在编译php的时候加载进去。最后重启Web服务器,IIS/Apache。
我的网站目录是在:d:\mysite 目录下,现在建立一个 phpinfo.php 文件在网站根目录下,代码是:
<?phpinfo()?>
看有没有成功加载 php_memcache.dll 扩展。如果显示了 Memcache 选项和相应的版本信息,则说明成功加载了,否则请仔细检查上面的步骤。
如果一切正确无误,那么说明安装成功。
【Memcache初试】
[ 接口介绍 ]
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都安装配置好了,现在我们就来测试以下我们的成果。Memcache客户端包含两组接口,一组是面向过程的接口,一组是面向对象的接口,具体可以参考PHP手册 “LXXV. Memcache Functions” 这章。我们为了简单方便,就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,也便于维护和编写代码。Memcache面向对象的常用接口包括:
Memcache::connect — 打开一个到Memcache的连接
Memcache::pconnect — 打开一个到Memcache的长连接
Memcache::close — 关闭一个Memcache的连接
Memcache::set — 保存数据到Memcache服务器上
Memcache::get — 提取一个保存在Memcache服务器上的数据
Memcache::replace — 替换一个已经存在Memcache服务器上的项目(功能类似Memcache::set)
Memcache::delete — 从Memcache服务器上删除一个保存的项目
Memcache::flush — 刷新所有Memcache服务器上保存的项目(类似于删除所有的保存的项目)
Memcache::getStats — 获取当前Memcache服务器运行的状态
[ 测试代码 ]
现在我们开始一段测试代码:
//连接
$mem = new Memcache;
$mem->connect(“192.168.0.200“, 12000);
//保存数据
$mem->set(‘key1‘, ‘This is first value‘, 0, 60);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‘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“ . $val .“<br>“;
//替换数据
$mem->replace(‘key1‘, ‘This is replace value‘, 0, 60);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‘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“ . $val . “<br>“;
//保存数组
$arr = array(‘aaa‘, ‘bbb‘, ‘ccc‘, ‘ddd‘);
$mem->set(‘key2‘, $arr, 0, 60);
$val2 = $mem->get(‘key2‘);
echo “Get key2 value: “;
print_r($val2);
echo “<br>“;
//删除数据
$mem->delete(‘key1‘);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‘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“ . $val . “<br>“;
//清除所有数据
$mem->flush();
$val2 = $mem->get(‘key2‘);
echo “Get key2 value: “;
print_r($val2);
echo “<br>“;
//关闭连接
$mem->close();
?>
如果正常的话,浏览器将输出:
Get key1 value: This is first value
Get key1 value: This is replace value
Get key2 value: Array ( [0] => aaa [1] => bbb [2] => ccc [3] => ddd )
Get key1 value:
Get key2 value:
基本说明我们的Memcache安装成功,我们再来分析以下上面的这段程序。
[ 程序分析 ]
初始化一个Memcache的对象:
$mem = new Memcache;
连接到我们的Memcache服务器端,第一个参数是服务器的IP地址,也可以是主机名,第二个参数是Memcache的开放的端口:
$mem->connect(“192.168.0.200”, 12000);
保存一个数据到Memcache服务器上,第一个参数是数据的key,用来定位一个数据,第二个参数是需要保存的数据内容,这里是一个字符串,第三个参数是一个标记,一般设置为0或者MEMCACHE_COMPRESSED就行了,第四个参数是数据的有效期,就是说数据在这个时间内是有效的,如果过去这个时间,那么会被Memcache服务器端清除掉这个数据,单位是秒,如果设置为0,则是永远有效,我们这里设置了60,就是一分钟有效时间:
$mem->set(‘key1‘, ‘This is first value’, 0, 60);
从Memcache服务器端获取一条数据,它只有一个参数,就是需要获取数据的key,我们这里是上一步设置的key1,现在获取这个数据后输出输出: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′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“ . $val;
现在是使用replace方法来替换掉上面key1的值,replace方法的参数跟set是一样的,不过第一个参数key1是必须是要替换数据内容的key,最后输出了:
$mem->replace(‘key1’, ‘This is replace value’, 0, 60);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’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” . $val;
同样的,Memcache也是可以保存数组的,下面是在Memcache上面保存了一个数组,然后获取回来并输出
$arr = array(‘aaa’, ‘bbb’, ‘ccc’, ‘ddd’);
$mem->set(‘key2’, $arr, 0, 60);
$val2 = $mem->get(‘key2’);
print_r($val2);
现在删除一个数据,使用delte接口,参数就是一个key,然后就能够把Memcache服务器这个key的数据删除,最后输出的时候没有结果
$mem->delete(‘key1’);
$val = $mem->get(‘key1’);
echo “Get key1 value: ” . $val . “<br>”;
最后我们把所有的保存在Memcache服务器上的数据都清除,会发现数据都没有了,最后输出key2的数据为空,最后关闭连接
$mem->flush();
$val2 = $mem->get(‘key2’);
echo “Get key2 value: “;
print_r($val2);
echo “<br>”;
【Memcache协议分析】
如果你不喜欢 php_memcache.dll 扩展或者服务器器目前不支持这个扩展,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构建,需要构建Memcahe的客户端,要先了解Memcache协议的交互,这样才能开发自己的客户端,我这里就简单的分析以下Memcache的协议。
(更详细的协议内容请在Memcache服务器端的源码的 doc/protocol.txt 文件中,本文基本来源于此)
Memcache既支持TCP协议,也支持UDP协议,不过我们这里是以TCP协议的协议作为主要考虑对象,想了解UDP协议的过程,请参考 doc/protocol.txt 文件。
[ 错误指令]
Memcache的协议的错误部分主要是三个错误提示之提示指令:
普通错误信息,比如指令错误之类的
ERROR\r\n
客户端错误
CLIENT_ERROR <错误信息>\r\n
服务器端错误
SERVER_ERROR <错误信息>\r\n
[ 数据保存指令]
数据保存是基本的功能,就是客户端通过命令把数据返回过来,服务器端接收后进行处理。
指令格式:
<命令> <键> <标记> <有效期> <数据长度>\r\n
<命令> – command name
主要是三个储存数据的三个命令, set, add, replace
set 命令是保存一个叫做key的数据到服务器上
add 命令是添加一个数据到服务器,但是服务器必须这个key是不存在的,能够保证数据不会被覆盖
replace 命令是替换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,如果数据不存在,就是类似set功能
<键> – key
就是保存在服务器上唯一的一个表示符,必须是跟其他的key不冲突,否则会覆盖掉原来的数据,这个key是为了能够准确的存取一个数据项目
<标记> – flag
标记是一个16位的无符号整形数据,用来设置服务器端跟客户端一些交互的操作
<有效期> – expiration time
是数据在服务器上的有效期限,如果是0,则数据永远有效,单位是秒,Memcache服务器端会把一个数据的有效期设置为当前Unix时间+设置的有效时间
<数据长度> – bytes
数据的长度,block data 块数据的长度,一般在这个个长度结束以后下一行跟着block data数据内容,发送完数据以后,客户端一般等待服务器端的返回,服务器端的返回:
数据保存成功
STORED\r\n
数据保存失败,一般是因为服务器端这个数据key已经存在了
NOT_STORED\r\n
[ 数据提取命令]
从服务器端提取数据主要是使用get指令,格式是:
get <键>*\r\n
<键>* – key
key是是一个不为空的字符串组合,发送这个指令以后,等待服务器的返回。如果服务器端没有任何数据,则是返回:
END\r\n
证明没有不存在这个key,没有任何数据,如果存在数据,则返回指定格式:
VALUE <键> <标记> <数据长度>\r\n
<数据块>\r\n
返回的数据是以VALUE开始的,后面跟着key和flags,以及数据长度,第二行跟着数据块。
<键> -key
是发送过来指令的key内容
<标记> – flags
是调用set指令保存数据时候的flags标记
<数据长度> – bytes
是保存数据时候定位的长度
<数据块> – data block
数据长度下一行就是提取的数据块内容
[ 数据删除指令]
数据删除指令也是比较简单的,使用get指令,格式是:
delete <键> <超时时间>\r\n
<键> – key
key是你希望在服务器上删除数据的key键
<超时时间> – timeout
按照秒为单位,这个是个可选项,如果你没有指定这个值,那么服务器上key数据将马上被删除,如果设置了这个值,那么数据将在超时时间后把数据清除,该项缺省值是0,就是马上被删除
删除数据后,服务器端会返回:
DELETED\r\n
删除数据成功
NOT_FOUND\r\n
这个key没有在服务器上找到
如果要删除所有服务器上的数据,可以使用flash_all指令,格式:
flush_all\r\n
这个指令执行后,服务器上所有缓存的数据都被删除,并且返回:
OK\r\n
这个指令一般不要轻易使,除非你却是想把所有数据都干掉,删除完以后可以无法恢复的。
[其他指令]
如果想了解当前Memcache服务器的状态和版本等信息,可以使用状态查询指令和版本查询指令。
如果想了解当前所有Memcache服务器运行的状态信息,可以使用stats指令,格式
stats\r\n
服务器将返回每行按照 STAT 开始的状态信息,包括20行,20项左右的信息,包括守护进程的pid、版本、保存的项目数量、内存占用、最大内存限制等等信息。
如果只是想获取部分项目的信息,可以指定参数,格式:
stats <参数>\r\n
这个指令将只返回指定参数的项目状态信息。
如果只是想单独了解当前版本信息,可以使用version指令,格式:
version\r\n
将返回以 VERSION 开头的版本信息
如果想结束当前连接,使用quit指令,格式:
quit\r\n
将断开当前连接
另外还有其他指令,包括incr, decr 等,我也不太了解作用,就不做介绍了,如果感兴趣,可以自己去研究。
【Memcache在中型网站的使用】
使用Memcache的网站一般流量都是比较大的,为了缓解数据库的压力,让Memcache作为一个缓存区域,把部分信息保存在内存中,在前端能够迅速的进行存取。那么一般的焦点就是集中在如何分担数据库压力和进行分布式,毕竟单台Memcache的内存容量的有限的。我这里简单提出我的个人看法,未经实践,权当参考。
[ 分布式应用]
Memcache本来支持分布式,我们客户端稍加改造,更好的支持。我们的key可以适当进行有规律的封装,比如以user为主的网站来说,每个用户都有User ID,那么可以按照固定的ID来进行提取和存取,比如1开头的用户保存在第一台Memcache服务器上,以2开头的用户的数据保存在第二胎Mecache服务器上,存取数据都先按照User ID来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存取。
但是这个有缺点,就是需要对User ID进行判断,如果业务不一致,或者其他类型的应用,可能不是那么合适,那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来进行考虑,或者去想更合适的方法。
[ 减少数据库压力]
这个算是比较重要的,所有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保存在数据库当中的,每次频繁的存取数据库,导致数据库性能极具下降,无法同时服务更多的用户,比如MySQL,特别频繁的锁表,那么让Memcache来分担数据库的压力吧。我们需要一种改动比较小,并且能够不会大规模改变前端的方式来进行改变目前的架构。
我考虑的一种简单方法:
后端的数据库操作模块,把所有的Select操作提取出来(update/delete/insert不管),然后把对应的SQL进行相应的hash算法计算得出一个hash数据key(比如MD5或者SHA),然后把这个key去Memcache中查找数据,如果这个数据不存在,说明还没写入到缓存中,那么从数据库把数据提取出来,一个是数组类格式,然后把数据在set到Memcache中,key就是这个SQL的hash值,然后相应的设置一个失效时间,比如一个小时,那么一个小时中的数据都是从缓存中提取的,有效减少数据库的压力。
缺点是数据不实时,当数据做了修改以后,无法实时到前端显示,并且还有可能对内存占用比较大,毕竟每次select出来的数据数量可能比较巨大,这个是需要考虑的因素。
上面只是我两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简单想法,也许有用,那就最好了。
【Memcache的安全】
我们上面的Memcache服务器端都是直接通过客户端连接后直接操作,没有任何的验证过程,这样如果服务器是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话是比较危险,轻则数据泄露被其他无关人员查看,重则服务器被入侵,因为Mecache是以root权限运行的,况且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我们未知的bug或者是缓冲区溢出的情况,这些都是我们未知的,所以危险性是可以预见的。
为了安全起见,我做两点建议,能够稍微的防止黑客的入侵或者数据的泄露。
[ 内网访问]
最好把两台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是内网形态的,一般是Web服务器跟Memcache服务器之间。普遍的服务器都是有两块网卡,一块指向互联网,一块指向内网,那么就让Web服务器通过内网的网卡来访问Memcache服务器,我们Memcache的服务器上启动的时候就监听内网的IP地址和端口,内网间的访问能够有效阻止其他非法的访问。
# memcached -d -m 1024 -u root -l 192.168.0.200 -p 11211 -c 1024 -P /tmp/memcached.pid
Memcache服务器端设置监听通过内网的192.168.0.200的ip的11211端口,占用1024MB内存,并且允许最大1024个并发连接
[ 设置防火墙]
防火墙是简单有效的方式,如果却是两台服务器都是挂在网的,并且需要通过外网IP来访问Memcache的话,那么可以考虑使用防火墙或者代理程序来过滤非法访问。
一般我们在Linux下可以使用iptables或者FreeBSD下的ipfw来指定一些规则防止一些非法的访问,比如我们可以设置只允许我们的Web服务器来访问我们Memcache服务器,同时阻止其他的访问。
# iptables -F
# iptables -P INPUT DROP
# 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s 192.168.0.2 –dport 11211 -j ACCEPT
# iptables -A INPUT -p udp -s 192.168.0.2 –dport 11211 -j ACCEPT
上面的iptables规则就是只允许192.168.0.2这台Web服务器对Memcache服务器的访问,能够有效的阻止一些非法访问,相应的也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规则来加强安全性,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。
【Memcache的扩展性】
Memcache算是比较简洁高效的程序,Memcache 1.2.0 的源代码大小才139K,在Windows平台上是不可想象的,但是在开源世界来说,这是比较正常合理的。
Memcache目前都只是比较简单的功能,简单的数据存取功能,我个人希望如果有识之士,能够在下面两方面进行扩展。
1. 日志功能
目前Memcache没有日志功能,只有一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进行回显,这样是很不利于对一个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负载等等进行监控的,最好能够相应的加上日志的等功能,便于监控。
2. 存储结构
目前的数据形式就是: key => data 的形式,特别单一,只能够存储单一的一维数据,如果能够扩展的话,变成类似数据库的格式,能够存储二维数据,那样会让可以用性更强,使用面更广,当然相应的可能代码效率和存取效率更差一些。
3. 同步功能
数据同步是个比较重要的技术,因为谁都不能保证一台服务器是持久正常的运行的,如果能够具有类似MySQL的 Master/Slave 的功能,那么将使得Memcache的数据更加稳定,那么相应的就可以考虑存储持久一点的数据,并且不用害怕Memcache的down掉,因为有同步的备份服务器,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。
以上三点只是个人拙见,有识之士和技术高手可以考虑。
【结束语】
我上面的内容都只是自己安装和使用的一些想法,不能保证绝对正确,只是给需要的人一个参考,一个推广Memcache的文章,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这个技术,并且为自己所用。
我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长,无非是对于这项开源技术的热爱,我想开源世界能够繁荣起来,就是源于大家的热爱并且愿意做出贡献,开源世界才这么精彩。
希望本文能够给需要的人一些帮助,希望不会误导他们,呵呵。
Maven入门–概念与实例
1 关键名词
Project:任何您想build的事物,Maven都可以认为它们是工程。这些工程被定义为工程对象模型(POM,Poject Object Model)。一个工程可以依赖其它的工程;一个工程也可以由多个子工程构成。
POM:POM(pom.xml)是Maven的核心文件,它是指示Maven如何工作的元数据文件,类似于Ant中的build.xml文件。POM文件位于每个工程的根目录中。
GroupId:groupId是一个工程的在全局中唯一的标识符,一般地,它就是工程名。groupId有利于使用一个完全的包名,将一个工程从其它有类似名称的工程里区别出来。
Artifact:artifact是工程将要产生或需要使用的文件,它可以是jar文件,源文件,二进制文件,war文件,甚至是pom文件。每个artifact都由groupId和artifactId组合的标识符唯一识别。需要被使用(依赖)的artifact都要放在仓库(见Repository)中,否则Maven无法找到(识别)它们。
Dependency:为了能够build或运行,一个典型的Java工程会依赖其它的包。在Maven中,这些被依赖的包就被称为dependency。dependency一般是其它工程的artifact。
Plug-in:Maven是由插件组织的,它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由插件提供的。插件提供goal(类似于Ant中的target),并根据在POM中找到的元数据去完成工作。主要的Maven插件要是由Java写成的,但它也支持用Beanshell或Ant脚本写成的插件。
Repository:仓库用于存放artifact,它可以是本地仓库,也可以是远程仓库。Maven有一个默认的远程仓库–central,可以从http://www.ibiblio.org/maven2/下载其中的artifact。在Windows平台上,本地仓库的默认地址是User_Home\.m2\repository。
Snapshot:工程中可以(也应该)有一个特殊版本,它的版本号包括SNAPSHOT字样。该版本可以告诉Maven,该工程正处于开发阶段,会经常更新(但还未发布)。当其它工程使用此类型版本的artifact时,Maven会在仓库中寻找该artifact的最新版本,并自动下载、使用该最新版。
2 Maven Build Life Cycle
软件项目一般都有相似的开发过程:准备,编译,测试,打包和部署,Maven将上述过程称为Build Life Cycle。在Maven中,这些生命周期由一系列的短语组成,每个短语对应着一个(或多个)操作;或对应着一个(或多个)goal(类似于Ant中的target)。
如编译源文件的命令mvn compile中的compile是一个生命周期短语。同时该命令也可以等价于mvn compiler:compile,其中的compiler是一个插件,它提供了compile(此compile与mvn compile中的compile意义不同)goal;compiler还可提供另一个goal–testCompile,该goal用于编译junit测试类。
在执行某一个生命周期时,Maven会首先执行该生命周期之前的其它周期。如要执行compile,那么将首先执行validate,generate-source,process-source和generate-resources,最后再执行compile本身。关于Maven中默认的生命周期短语,请见参考资源[6]中的附录B.3。
3 标准目录布局
Maven为工程中的源文件,资源文件,配置文件,生成的输出和文档都制定了一个标准的目录结构。Maven鼓励使用标准目录布局,这样就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,而且有助于各个不同工程之间的联接。当然,Maven也允许定制个性的目录布局,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配置。关于Maven的标准目录布局,请见参考资源[6]中的附录B.1。
4 Maven的优点
[1]build逻辑可以被重用。在Ant中可能需要多次重复地写相同的语句,但由于POM的继承性,可以复用其它的POM文件中的语句。这样既可以写出清晰的build语句,又可以构造出层次关系良好的build工程。
[2]不必关注build工作的实现细节。我们只需要使用一些build生命周期短语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,而不必管Maven是如何做到这些的。如,只需要告诉Maven要安装(install),那么它自然就会验证,编译,打包,及安装。
[3]Maven会自动加载工程依赖的artifact所依赖的其它artifact(Transitive Dependency),而不用显示的将这些artifact全部写到dependency中。
[4]如果完全使用Maven的标准目录布局,那么可以极大地减少配置细节。
5 实例
5.1 构想
由于只是阐述Maven的基本使用方法,所以本文将要设计的实例,只是一个简单的Maven demo。该实例包含两个工程:普通应用程序工程(app)和Web应用工程(webapp)。app工程提供一个简单的Java类;webapp工程只包含一个Servlet,并将使用app中的Java类。
该Demo的目标是能够正确地将webapp制成war包,以供部署时使用。要能够正确制作war,自然首先就必须要能够正确的编译源代码,且要将App模块制成jar包。本文创建的工程所在的目录是D:\maven\demo。
5.2 App工程
可以使用Maven的archetype插件来创建新工程,命令如下:
D:\maven\demo>mvn archetype:create -DgroupId=ce.demo.mvn -DartifactId=app
该工程的groupId是ce.demo.mvn,那么该工程的源文件将放在Java包ce.demo.mvn中。artifactId是app,那么该工程根目录的名称将为app。
当第一次执行该命令时,Maven会从central仓库中下载一些文件。这些文件包含插件archetype,以及它所依赖的其它包。该命令执行完毕后,在目录D:\maven\demo下会出现如下目录布局:
|– pom.xml
`– src
|– main
| `– java
| `– ce
| `– demo
| `– mvn
| `– App.java
`– test
`– java
`– ce
`– demo
`– mvn
`– AppTest.java
public class App {
public String getStr(String str) {
return str;
}
}
5.3 WebApp工程
我们仍然如创建app工程一样使用archetype插件来创建webapp工程,命令如下:
D:\maven\demo>mvn archetype:create -DgroupId=ce.demo.mvn -DartifactId=webapp -DarchetypeArtifactId=maven-archetype-webapp
第一次运行此命令时,也会从central仓库中下载一些与Web应用相关的artifact(如javax.servlet)。此命令与创建app的命令的不同之处是,多设置了一个属性archetypeArtifacttId,该属性的值为maven-archetype-webapp。即告诉Maven,将要创建的工程是一个Web应用工程。创建app工程时没有使用该属性值,是由于archetype默认创建的是应用程序工程。同样的,执行完该命令之后,会出现如下标准目录布局:
|– pom.xml
`– src
`– main
`– webapp
|— index.jsp
|– WEB-INF
`– web.xml
import java.io.IOException;
import java.io.PrintWriter;
import javax.servlet.ServletException;
import javax.servlet.http.HttpServlet;
import javax.servlet.http.HttpServletRequest;
import javax.servlet.http.HttpServletResponse;
import ce.demo.mvn.App; // 引用app工程中的App类
public class Hello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{
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= –3696470690560528247L;
public void doGet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
throws ServletException, IOException {
App app = new App();
String str = app.getStr(“CE Maven Demo“);
PrintWriter out = response.getWriter();
out.print(“<html><body>“);
out.print(“<h1>“ + str);
out.print(“</body></html>“);
}
}
大家可以发现,在前面新建工程时,我们并没有提到各个工程中的pom.xml文件。现在将要讨论这个问题。我们先看看app工程中的POM文件,其完整内容如下:
<modelVersion>4.0.0</modelVersion>
<groupId>ce.demo.mvn</groupId>
<artifactId>app</artifactId>
<packaging>jar</packaging>
<version>1.0</version>
<name>CE Maven Demo — App</name>
</project>
<modelVersion>4.0.0</modelVersion>
<groupId>ce.demo.mvn</groupId>
<artifactId>webapp</artifactId>
<packaging>war</packaging>
<version>1.0</version>
<name>CE Maven Demo — WebApp</name>
<dependencies>
<dependency>
<groupId>ce.demo.mvn</groupId>
<artifactId>app</artifactId>
<version>1.0</version>
</dependency>
<dependency>
<groupId>javax.servlet</groupId>
<artifactId>servlet-api</artifactId>
<version>2.4</version>
<scope>provided</scope>
</dependency>
</dependencies>
</project>
5.5 执行
上述两个工程创建完毕后,就需要执行一些命令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出现。我们首先进入app目录,并执行命令mvn compile,然后会在该目录下发现新生成的目录target\classes,即编译后的class文件(包括它的包目录)就放在了这里。再执行命令mvn package,在目录target中就会生成app-1.0.jar文件。该文件的全名由如下形式确定:artifactId-version.packaging。根据第2章的叙述可以知道,执行命令mvn package时,将首先将产生执行命令mvn compile之后的结果,故如果要打包,那么只需要执行mvn package即可。
在app工程中执行完之后,就需要进入webapp工程了。进入webapp目录,此次将只执行mvn package命令(隐示地执行了compile过程)。此次命令的执行并不成功,会出现如下问题:
……
Downloading: http://repo1.maven.org/maven2/ce/demo/mvn/app/1.0/app-1.0.pom
[INFO]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[ERROR] BUILD ERROR
[INFO]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[INFO] Error building POM (may not be this project’s POM).
Project ID: ce.demo.mvn:app
Reason: Error getting POM for ‘ce.demo.mvn:app’ from the repository: Error transferring file
ce.demo.mvn:app:pom:1.0
from the specified remote repositories:
central (http://repo1.maven.org/maven2)
……
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:[1]将app-1.0.jar安装到仓库中,使它成为一个artifact;[2]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工程,使app和webapp成为这个工程的子工程,然后从这个更高层次工程中执行命令。
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(见http://www.blogjava.net/jiangshachina/admin/EditPosts.aspx中的第一个主题),此处将详细讨论第2种方法(见5.6节)。
5.6 更高层次工程
我们可以将app和webapp的上一级目录demo作为这两个工程的 一个 更高层次工程,即使用app和webapp成为这个工程的子工程。为了使demo目录成为一个demo工程,只需要在这个目录下添加一个pom.xml文件,该文件内容如下:
<modelVersion>4.0.0</modelVersion>
<groupId>ce.demo</groupId>
<artifactId>mvn-demo</artifactId>
<packaging>pom</packaging>
<version>1.0</version>
<name>CE Maven Demo</name>
<modules>
<module>app</module>
<module>webapp</module>
</modules>
</project>
有了demo工程后,我们只需要在demo目录下执行相关命令就可以了。通过如下命令即可验证:
[1]mvn clean – 消除工程(包括所有子工程)中产生的所有输出。这本文的实例中,实际上是删除target目录。由于之前的操作只有app工程产生了target目录,而webapp并没有,所以将只会删除app工程中的target目录。
[2]mvn package – 将工程制作成相应的包,app工程是作成jar包(app-1.0.jar),webapp工程是作成war包(webapp-1.0.war)。打开webapp-1.0.war包,可以发现app-1.0.jar被放到了WEB-INF的lib目录中。
6 小结
通过以上的叙述与实例,应该可以对Maven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了。使用Maven关键是要弄清楚如何写pom.xml文件,就如同使用Ant要会写build.xml文件一样。在POM中可以直接写入Ant的task脚本,也可以调用Ant的build.xml文件(推荐),所以Maven也可以完成Ant的绝大多数工作(但不必安装Ant)。注意:使用Maven就不要再过多的使用Ant脚本。
利用好Maven的继承特性及子工程的关系,可以很好地简化POM文件,并能够构建层次结构良好的工程,有利于工程的维护。
7 参考资源
[1]Maven官方网站. http://maven.apache.org
[2]Maven POM文件参考结构. http://maven.apache.org/ref/current/maven-model/maven.html
[3]Super POM. http://maven.apache.org/guides/introduction/introduction-to-the-pom.html
[4]Maven主要插件的列表. http://maven.apache.org/plugins
[5]Maven基本使用指南. http://maven.apache.org/guides/index.html
[6]Better Build with Maven. http://www.mergere.com/m2book_download.jsp — 强烈推荐
[7]介绍Maven2. http://www.javaworld.com/javaworld/jw-12-2005 /jw-1205-maven_p.html
[8]揭秘Maven2 POM. http://www.javaworld.com/javaworld/jw-05-2006/jw-0529-maven.html
[9]Maven让事情变得简单. http://www-128.ibm.com/developerworks/cn/java/j-maven
[10]Maven文档集. http://docs.codehaus.org/display/MAVENUSER/Home
[11]有效利用Maven2的站点生成功能. http://www.matrix.org.cn/resource/article/44/44491_Maven2.html
文中例子程序下载:http://www.blogjava.net/files/jiangshachina/maven.rar
五款常用mysql slow log分析工具的比较
启用 slow log
比较的五款常用工具
mysqldumpslow, mysqlsla, myprofi, mysql-explain-slow-log, mysqllogfilterRows examined, 扫描的行数量.
http://code.google.com/p/mysql-log-filter/
特色功能除了统计信息外, 还针对输出内容做了排版和格式化, 保证整体输出的简洁. 喜欢简洁报表的朋友, 推荐使用一下.
从整体输出样式来看, 比mysql-log-filter还要简洁. 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内容. 对于只想看sql语句及执行次数的用户来说, 比较推荐.
总结
工具/功能 | 一般统计信息 | 高级统计信息 | 脚本 | 优势 |
mysqldumpslow | 支持 | 不支持 | perl | mysql官方自带 |
mysqlsla | 支持 | 支持 | perl | 功能强大,数据报表齐全,定制化能力强. |
mysql-explain-slow-log | 支持 | 不支持 | perl | 无 |
mysql-log-filter | 支持 | 部分支持 | python or php | 不失功能的前提下,保持输出简洁 |
myprofi | 支持 | 不支持 | php | 非常精简 |
Spring中基于aop命名空间的AOP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logjava.net/cmzy/archive/2008/08/23/223870.html
下篇地址:Spring中基于aop命名空间的AOP 二(声明一个切面、切入点和通知)
在某些时候,我们工程中使用的JDK 不一定就是1.5 以上,也就是说可能不支持Annotation 注解,这时自然也就不能使用@AspectJ 注解驱动的AOP 了,那么如果我们仍然想使用AspectJ 灵活的切入点表达式,那么该如何呢?Spring 为我们提供了基于xml schematic 的aop 命名空间,它的使用方式和@AspectJ 注解类似,不同的是配置信息从注解中转移到了Spring 配置文件中。在这里,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Spring 提供的<aop:config/> 标签来配置Spring AOP 。
1 、一点准备工作和一个例子
使用<aop:config/> 标签,需要给Spring 配置文件中引入基于xml schema 的Spring AOP 命名空间。完成后的Spring 配置文件如下(在该节,所有例程的配置文件中添加了Spring AOP 命名空间,除非特殊情况外,为了节约空间,这部分将在给出的代码中省略),粗体内容即为我们需要添加的内容:
- <?xml version=“1.0” encoding=“UTF-8”?>
- <beans xmlns=“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”
- xmlns:xsi=“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”
- xmlns:aop=“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”
- xsi:schemaLocation=”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/spring-beans-2.5.xsd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/spring-aop-2.5.xsd >
- ………… Spring配置信息
- </beans>
关于aop命名空间的标签,我们前面使用过的有<aop:aspectj-autoproxy/>,在这一节,我们将以<aop:config/>标签作为重点。事实上,我们在这一节介绍的所有标签都是该标签的子标签。
下面有一个例程来直观的展示如何使用<aop:config/>标签来配置Spring AOP(完整代码见例程4.15)。在例子中,我们使用<aop:config/>配置一个切面并拦截目标对象Peoples的SayHello()方法,在它执行前输出提示信息。
首先创建工程AOP_Test4.15,添加Spring IoC和Spring AOP库后,创建aop.test包,新建目标类People,代码如下:
- package aop.test;
- /**
- * 该类将作为目标对象对应的类。
- * @author zhangyong
- * */
- public class People{
- public String SayHello(String str){
- System.out.println(this.getClass().getName()+ “说:”+str);
- return str;
- }
- }
修改Spring xml配置文件,将该类注册为一个受管Bean:
- <bean id=“TestBean” class=“aop.test.People” />
创建含有main()方法的测试类TestMain,从Spring IoC容器中获取Peoples对象,并调用其SayHello()方法,代码如下:
- package aop.test;
- // import省略
- public class TestMain {
-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- // 实例化Spring IoC容器
- ApplicationContext ac =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(
- “applicationContext.xml”);
- // 获取受管Bean的实例
- People p = (People) ac.getBean(“TestBean”);
- p.SayHello(“传入的参数值”);
- }
- }
创建MyAspect类,添加一个beforeAdvice()方法作为前置通知方法,代码如下:
- package aop.test;
- import org.aspectj.lang.JoinPoint;
- public class MyAspect {
- public void beforeAdvice(JoinPoint point) {
- System.out.println(“前置通知被触发:” +
- point.getTarget().getClass().getName()+
- “将要” + point.getSignature().getName());
- }
- }
修改xml配置文件,为其添加aop命名空间,并把MyAspect注册为一个受管Bean,作为我们下面定义切面的backing bean。代码如下:
- <?xml version=“1.0” encoding=“UTF-8”?>
- <beans xmlns=“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”
- xmlns:xsi=“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”
- xmlns:aop=“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”
- xsi:schemaLocation=”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/spring-beans-2.5.xsd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
-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aop/spring-aop-2.5.xsd”>
- <bean id=“MyAspect” class=“aop.test.MyAspect” />
- <bean id=“TestBean” class=“aop.test.People” />
- <aop:config proxy-target-class=“true”>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.*(..))” />
- <aop:before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
- method=“beforeAdvice” />
- </aop:aspect>
- </aop:config>
- </beans>
运行主类,输出如下:
例程4.15输出结果
2、声明一个切面
在基于AOP命名空间的Spring AOP中,要声明一个切面,需要使用<aop:config/>的子标签<aop:aspect>。<aop:aspect>标签有一个ref属性必须被赋值,它用于指定和该切面关联的受管Bean(backing bean,以后我们都将使用Backing Bean来称呼这样的Bean)。正如下例所示,该Bean对应的java类是一个普通的java类,在该类中定义了切面的通知方法。此外,<aop:aspect>标签还有两个可选的order属性和id属性,order属性用于指定该切面的加载顺序,id属性用于标识该切面。范例如下:
- <?xml version=“1.0” encoding=“UTF-8”?>
- <beans ……>
- <bean id=“MyAspect” class=“aop.test.MyAspect” />
- <aop:config proxy-target-class=“true”>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1” id=“TestAspectName”>
- ……切面其他配置
- </aop:aspect>
- </aop:config>
- ……其他配置
- </beans>
3、声明一个切入点
要声明一个切入点,可以使用<aop:aspect>的子标签<aop:pointcut>,在Spring2.5中它有两个属性id和expression,分别用于标示该切入点和设定该切入点表达式。例如:
- <?xml version=“1.0” encoding=“UTF-8”?>
- <beans ……>
- <bean id=“MyAspect” class=“aop.test.MyAspect”/>
- <aop:config proxy-target-class=“true”>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1” id=”TestAspectName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/>
- <aop:before pointcut=“aop.test.MyAspect.Pointcut1()”
- method=“beforeAdvice” />
- </aop:aspect>
- </aop:config>
- ……其他配置
- </beans>
<aop:pointcut>标签的expression属性使用前面介绍的切入点表达式语言,也就是说支持AspectJ切入点表达式。但是由于xml对”&&”、”||”、”!”等逻辑运算符不友好,@AspectJ切入点表达式语言中使用的这些逻辑运算符在xml配置中需要分别用”and”、”or”和”not”来代替。
有时候,我们也需要在xml中使用@Pointcut注解声明的切入点,那么该如何呢?大家可能记得,我们可以在切入点表达式中可以引用另一个切入点。对了,就在这里,我们使用该特性可以完成这个任务,如下: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” expression=“aop.test.MyAspect.Pointcut1()” />
注意:这里我们必须使用全路径来标示引用的切入点。
4、 声明一个通知
和@AspectJ一样,基于AOP命名空间的配置也可以定义五种通知类型,并且使用方式和特性类似。与@AspectJ不同的是,配置信息从Annotation中转移到了xml配置文件。
1)、前置通知
声明一个前置通知可以使用<aop:aspect>的子标签<aop:before/>。该标签的属性说明如下表:
<aop:before/>标签属性说明
属性 | 说明 |
pointcut | 指定该通知的内置切入点 |
pointcut-ref | 通过 id 引用已定义的切入点 |
method | 指定通知对应的方法,该方法必须已在切面的 backing bean 中被声明 |
arg-names | 通过方法的参数名字来匹配切入点参数 |
对于一个通知来说,切入点和对应的通知方法是必须的。也就是说,在这些属性中,method属性是必须的,我们必须要给通知指定一个对应的方法;pointcut属性和pointcut-ref必须有一个被指定,以此确定该通知的切入点。范例如下: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/>
- <aop:before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 method=“beforeAdvice”/>
- </aop:aspect>
2)、 后置通知
声明一个后置通知使用<aop:after/>标签,它的属性等和<aop:before/>标签类似,下面是范例: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 />
- <aop:after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 method=“AfterAdvice”/>
- </aop:aspect>
3)、 返回后通知
<aop:after-returning/>标签可以声明一个返回后通知,该标签的属性和<aop:before/>相比它多了一个returning属性。该属性的意义类似于@AfterReturning注解的returning属性,用于将链接点的返回值传给通知方法。用法如下: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 />
- <aop:after-returning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
- method=“AfterReturnAdvice” returning=“reVlue” />
- </aop:aspect>
4)、 异常通知
声明一个异常通知使用<aop:after-throwing />标签,它有一个类似于throwing属性又来指定该通知匹配的异常类型。用法如下: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 />
- <aop:after-throwing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
- method=“afterThrowingAdvice” throwing=“throwable” />
- </aop:aspect>
5)、 环绕通知
环绕通知是所有通知中功能最强大的通知,用<aop:around/>标签来声明。用法如下:
- <aop:aspect ref=“MyAspect” order=“0” id=“Test”>
- <aop:pointcut id=“testPointcut”
- expression=“execution(* aop.test.TestBean.*(..))” />
- <aop:around pointcut-ref=“testPointcut” method=“aroundAdvice”/>
- </aop:aspect>
(完)
EXT2.0 简明教程!
http://www.dojochina.com/?q=node/547
EXT官方教程
http://www.dojochina.com/?q=node/584
EXT
http://www.dojochina.com/?q=node/482#comment-61
Eclipse热键大全~~转滴!
(2)Ctrl+Q跳到最后一次的编辑处
(3)F2当鼠标放在一个标记处出现Tooltip时候按F2则把鼠标移开时Tooltip还会显示即Show Tooltip Description。
F3跳到声明或定义的地方。
F5单步调试进入函数内部。
F6单步调试不进入函数内部,如果装了金山词霸2006则要把“取词开关”的快捷键改成其他的。
F7由函数内部返回到调用处。
F8一直执行到下一个断点。
(4)Ctrl+Pg~对于XML文件是切换代码和图示窗口
(5)Ctrl+Alt+I看Java文件中变量的相关信息
(6)Ctrl+PgUp对于代码窗口是打开“Show List”下拉框,在此下拉框里显示有最近曾打开的文件
(7)Ctrl+/ 在代码窗口中是这种//~注释。
Ctrl+Shift+/ 在代码窗口中是这种/*~*/注释,在JSP文件窗口中是<!–~–>。
(8)Alt+Shift+O(或点击工具栏中的Toggle Mark Occurrences按钮) 当点击某个标记时可使本页面中其他地方的此标记黄色凸显,并且窗口的右边框会出现白色的方块,点击此方块会跳到此标记处。
(9)右击窗口的左边框即加断点的地方选Show Line Numbers可以加行号。
(10)Ctrl+I格式化激活的元素Format Active Elements。
Ctrl+Shift+F格式化文件Format Document。
(11)Ctrl+S保存当前文件。
Ctrl+Shift+S保存所有未保存的文件。
(12)Ctrl+Shift+M(先把光标放在需导入包的类名上) 作用是加Import语句。
Ctrl+Shift+O作用是缺少的Import语句被加入,多余的Import语句被删除。
(13)Ctrl+Space提示键入内容即Content Assist,此时要将输入法中Chinese(Simplified)IME-Ime/Nonlme Toggle的快捷键(用于切换英文和其他文字)改成其他的。
Ctrl+Shift+Space提示信息即Context Information。
(14)双击窗口的左边框可以加断点。
(15)Ctrl+D删除当前行。
Alt+↑ 当前行和上面一行交互位置(同上)
Alt+← 前一个编辑的页面
Alt+→ 下一个编辑的页面(当然是针对上面那条来说了)
Shift+Ctrl+Enter 在当前行插入空行(原理同上条)
Ctrl+L 定位在某行 (对于程序超过100的人就有福音了)
Ctrl+M 最大化当前的Edit或View (再按则反之)
Ctrl+/ 注释当前行,再按则取消注释
Ctrl+O 快速显示 OutLine
Ctrl+T 快速显示当前类的继承结构
Ctrl+W 关闭当前Editer
Ctrl+K 参照选中的Word快速定位到下一个
Ctrl+E 快速显示当前Editer的下拉列表(如果当前页面没有显示的用黑体表示)
Alt+Shift+V 移动函数和变量(不怎么常用)
Alt+Shift+Z 重构的后悔药(Undo)
Eclipse快捷键大全
Ctrl+1 快速修复(最经典的快捷键,就不用多说了)
Ctrl+D: 删除当前行
Ctrl+Alt+↓ 复制当前行到下一行(复制增加)
Ctrl+Alt+↑ 复制当前行到上一行(复制增加)
基于OO的可移动DIV窗口。
<HTML>
<HEAD>
<TITLE> New Document </TITLE>
<META NAME=”Generator” CONTENT=”EditPlus”>
<META NAME=”Author” CONTENT=””>
<META NAME=”Keywords” CONTENT=””>
<META NAME=”Description” CONTENT=””>
</HEAD>
<SCRIPT LANGUAGE=”JavaScript”>
<!–
var ie=document.all;
var nn6=document.getElementById&&!document.all;
var isdrag=false;
var y,x;
var oDragObj;
var qtD = document;
function $(id){
return getObj(id);
}
function getObj(id){
return qtD.getElementById(id);
}
function cleanDiv(obj){
(typeof(obj)==”string”?$(obj):obj).innerHTML=”;
}
this.height=300;
this.title = ”;
this.content = ”;
this.context = (typeof(msgContext)==”string”?$(msgContext):msgContext);
var left = (screen.width – this.width) / 2;
var top = (screen.height – this.height) / 2 -20;
this.context.innerHTML ='<div id=”msgwin” style=”position:absolute;left:’+left+’px;top:’+top+’px;width:’+this.width+’px; height:’+this.height+’px; border:#999999 1pt solid; background-color:#F7F7F7″>’+
‘<div id=”title_0″ style=”width:100%; height:30px; background-image:url(http://www.1363.cn/images/btn_close.gif” onclick=”javascript:cleanDiv(\’context\’)” style=”cursor:hand; margin-top:6px;”/></div></div>’+
‘<div id=”txt” style=”width:95%; height:90%; text-align:left;overflow: hidden; padding-left:10px;line-height:24px; color:#333333; font-size:12px; “>’+this.content+'</div></div>’;
document.onmousedown=initDrag;
document.onmouseup=new Function(“isdrag=false”);
}
}
if (isdrag) {
oDragObj.style.top = (nn6 ? nTY + e.clientY – y : nTY + event.clientY – y)+”px”;
oDragObj.style.left = (nn6 ? nTX + e.clientX – x : nTX + event.clientX – x)+”px”;
return false;
}
}
var oDragHandle = nn6 ? e.target : event.srcElement;
if(oDragHandle.tagName!=’DIV’ || oDragHandle.id==’txt’)return;
var topElement = “HTML”;
while (oDragHandle.tagName != topElement && oDragHandle.id != “msgwin”) {
oDragHandle = nn6 ? oDragHandle.parentNode : oDragHandle.parentElement;
}
if (oDragHandle.id==”msgwin”) {
isdrag = true;
oDragObj = oDragHandle;
nTY = parseInt(oDragObj.style.top+0);
y = nn6 ? e.clientY : event.clientY;
nTX = parseInt(oDragObj.style.left+0);
x = nn6 ? e.clientX : event.clientX;
document.onmousemove=moveMouse;
return false;
}
}
function testNotes(member_id,truename){
msg = new msgWindow(‘context’);
msg.title=”提示窗口”;
msg.content =’ 欢迎光临本站。’;
msg.popup();
}
//–>
</SCRIPT>
<div id=’context’></div>
<!–
testNotes(1,’aa’);
//–>
</SCRIPT>
</BODY>
</HTML>